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律援助 > 法院时空
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
  发布时间:2023-02-15 16:10:16 打印 字号: | |

    刚在银行办完业务,就接到理财推销电话;

    刚在网站浏览了买房信息,就接到房产中介公司的骚扰电话;

    刚在社交平台上给朋友说到购物,就收到电商平台的推广短信……

    当我们在网上留下痕迹时,个人信息也许正面临着被窃取甚至被利用的风险。

    提升个人信息安全意识,养成良好上网习惯,是降低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。

    我们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:

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及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基本信息;网银账号、第三方支付账号、社交账号、邮箱账号等账户信息;通讯录信息、通话记录、短信记录、聊天记录、个人视频、照片等隐私信息以及你的设备信息、社会关系信息、网络行为信息等。

     不要小看这些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,可能会导致——

除了垃圾短信、骚扰电话的烦恼,还有个人身份被冒用这类较为严重的问题。同时,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,不法分子在精准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的前提下,能编造出迷惑性更高的诈骗场景,继而对公众实施欺诈。

     因此,我们应了解以下个人信息泄露途径:

    1、各类单据泄露个人信息

快递包装上的物流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、电话、住址等信息,网友收到货物后不经意把快递单扔掉导致信息泄露;在刷卡购物的纸质对账单上,记录了持卡人的姓名、银行卡号、消费记录等信息,随意丢弃同样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。

    2、社交小细节泄露信息

使用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工具与人进行线上互动时,不自觉透露姓名、职务、单位等信息;家长在朋友圈晒娃的同时,无意中透露了孩子的姓名、就读学校、所住小区;部分网友旅行发朋友圈打卡、晒火车票、登机牌时,忘了将身份证号码、二维码等敏感信息进行模糊处理……这些网上社交的小细节,都有可能出卖你的个人信息。

    3、网购平台等网站泄露信息

网上购物平台需要注册信息,如手机号,QQ号码等。需要用户登录的网站在登录后将帐号密码存放到浏览器中。通过这些,不法分子很可能利用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获得更多个人信息。

    4、多个平台账号密码相同泄露信息

各种网站纷繁复杂,且大都需要手机号登录,在使用过程中为图省事往往会使用相同的账号密码。在这种情况下,任一网站上账号密码泄露都可能导致多个网站的账户泄露。这等于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送上门!

    5、海投简历泄露信息

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是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进行,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,这些内容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,以极低价格转手。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这些私人信息赢得你的信任,对你进行诈骗。

    6、“个性化服务”泄露隐私

很多个性化服务都需要个人信息,以LBS(基于位置的服务)为例,不少商家与社交网站合作,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用户位置,从而推送商品或服务。更为可怕的是用户被实时“监控”,这为诈骗、绑架勒索等打开了方便之门。

 

法官提示

    那么,该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呢?这些建议助你远离侵害:

一是在处理快递单、外卖单等含有个人信息资料的文件时,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;

二是在使用浏览器的过程中,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广告链接。在网站上输入账号密码时,不要开启密码保存功能;

三是在公共WIFI使用的环境下,不要进行登录操作或输入其他个人信息;

四是网上留电话号码,数字间用“-”隔开避免被搜索到;

五是朋友圈晒照片,一定要谨慎,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;

六是一般情况下,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。家庭信息,身份证号码等不要过于详细;

七是微信、支付宝等重要密码要定期更换,多个账号尽量不要使用统一的密码,密码采取字母、数字、符号的组合;

八是在使用微信、微博等社交平台时,要及时在设置中将“个性化服务”功能关闭,以防自己个人信息被第三方公司收集。

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,你学会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了吗?


 
责任编辑:门头沟法院